Über meiner Interesse

Dienstag, 28. Juni 2011

[宋代西游记] 西游记之南北分宗

孙楷第先生《〈水浒传〉旧本考》所说:“水浒故事,当宋金之际盛传于南北。南有宋江之《水浒》故事,北有金之《水浒》故事。其伎艺人之所敷演,虽不必尽同,亦不致全异其趣……及元平金,宋,南北混同。其时梁山故事之在南北,当亦因政治之统一而渐成混合之象。南人说梁山泺故事,可受北人影响。北人说梁山泺故事,可受南人影响。故《水浒》故事源于北宋,分演于南宋、金、元,而集大成于元。”⑦从现存的资料看,南方之水浒故事当以《宋江三十六人赞》《醉翁谈录》记载的“水浒”“说话”名目、《大宋宣和遗事》为代表,作者南方人;北方当以元代水浒戏和相关的元杂剧为代表,作者都是北方人。
水浒故事经今人比对考证,大约可以确定缘起为北宋徽宗时期民间以“宋江三十六人”创作的各个话本故事。北宋陷落于后,宋室南渡把水浒故事带到南方继续发展,而北方依然留有原说话故事,至此形成南北两个不同发展方向,元代以后重新形成统一。

西游记故事同样有此可能,以张锦池先生考证的“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年代大致亦确定为北宋徽宗时期,后南北分宗,北方西游记故事以保留徽宗年间的白衣秀士的猴行者角色,在敦煌榆林窟很多取经壁画中留下其形象。而西游记故事南渡之后出现大的变化,引入“白马驮经”“僧伽降无支祈”等丰富情节,所以猴行者形象出现了很大变化,变成头戴铁界箍,手持戒刀的新形象。

当然榆林窟第三窟中出现了反例,有白马驮经参与到猴行者和玄奘中。但是由于猴行者没有“铁界箍”“戒刀”这些特征,同时也不是作为“水月观音变”壁画而是作为“普贤变”中的一部分,同时与其他榆林窟的猴行者形象比较,第三窟的猴行者显得外形上更加具猴型,应是发展成熟的形象,那么第三窟的这一反例或许说明它比其他榆林窟取经壁画的时代要晚的多,它或许证明来自南方西游记反哺北方西游记后出现的部分新元素。而“铁界箍,戒刀”这样特征则出现的时间大概更晚。不过至晚不过南宋理宗时期,而没有出现在当时北方西游记故事当中。

元代统一以后,以元杂剧西游记故事展现的情节来看,基本上是南方西游记故事占据主流,产生更加复杂丰富的变化,乃至于到明代西游记都是此一脉发展而成的。

Keine Kommentare: